- 村口大院
“乡村建筑有无院子差距很大,中国式的生活就是围绕着院子发生的。”
原操场的使用是改建党群中心重要的一部分,破除封闭的界限并塑造成开放式的村委大院有助于此处成为骑力村文化生活的集聚地,同时赋予了传统村落村口集聚闲憩的属性。这种更接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尺度与状态给人们带来更多亲近的氛围,成为村里干部与村民共同参与互动并拉近彼此距离的公共活动空间。院落两侧设有大面积的风雨长廊,形成了弹性空间,创造了更多的休闲文化活动场所。
小院落与天井设置将大院与长廊中的活动体验变得丰富与细腻,多尺度的院落结合景观的设置使得建筑体之间与廊下的空间富有生机与舒适感,虚实交错的片墙也令小院空间多了些趣味性与层次感,这些结合大院落式的空间形态,打破了传统村委办公楼的严肃感,营造出多样化的村口大院氛围。
书屋的建造在空间布局上摆脱了呆板的一字型建筑形态,使建筑组团具有围合性。架空式的设置让书屋尽可能不去占据公共广场空间,保持底层广场的开放性与自由度。廊下通过村史文化长廊的布置,在保证檐下连贯的空间形态同时又有了村落时间的印记。
- 乡村建造
建筑的建造感与材料性是乡村屋舍亲切温度的表征。通过材料的搭接表达并保留一部分历史记忆,让建筑成为有内容的载体。党群中心改建时多回收和利用当地的旧材料,力求保证传统的建造感:混凝土浇筑的长廊,水泥砖砌筑的围挡,老青砖与红砖铺贴的展墙,不加粉饰,皆体现出乡村的建造工艺。
乡村造房子可以说是最具有建造性质的,结构清晰且少装饰,看得清材料,看得见构架,无论风格形式,都有很强的结构性与砌筑感。党群中心改建时意图强调其建造性。裸露的楼板与柱体有清晰的展现,墙体的砌筑也有不同的垒叠方式:在一层公共空间中,就地取材,利用周边村落回收的老砖进行砌筑,形成展墙与围墙。二三层则由空心水泥砖通过两组模数,以错缝的方式砌筑。由于实体进深的不同,在立面上形成微妙的光影,并保证室内走廊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在其间穿梭的人群也能感受水泥砖光影变化所带来的温和氛围。不仅于材料与结构的建造,文化生活的建造也是乡建中重要的一部分。
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每一个老房子可能都叙写了人们生活中点滴的记忆与情感。这座老旧的小学曾经是当地村民成长的地方,承载了很多人的往事。而今书屋的建造重新唤起了此地的过往之情并再建了文化氛围。当地乡贤捐赠1080余册书籍填满了书架,村内协力完善了大家读书与学习的场所。回收的生活老物件展陈在村史文化长廊中,加深了村民对于乡村生活的情感。村民对于乡村日常生活的情感与记忆是不容忽视的,乡建不仅于工程的实施,更多地要结合村民对于乡土的热忱,一同参与并投入当代乡村文化生活的建造与谱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