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总监 Aimee Eckmann女士与教師代表探讨方案
此次项目虽是个案,但反映了中国目前教育建築設計的一个主题——城市中心区校区的升級改造。在业已固定的空间区域内,如何容纳“更多”未来需要的教学功能用房,同时释放“更多”灵活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在一个限定的空间内,这两个诉求几乎是相悖的。然而,当我们对教育建築与高密度的环境进行分析,却发现二者有着极高的契合。
由于课程间隙有限,教育建築的各教学和生活功能联系紧密度要求很高,一个相对高密度、高集成性的建築与传统摊大饼式的功能分区布局相比便有了天然的优势,这是教育建築适应高密度环境的原因其一。其次,以目前社会对于人才越来越高的综合性思维与能力要求,面向未来的學校教育最应注重各类教学空间的集聚与交互,而非各自为战的分区式学科教学,这便使得有限空间内紧凑高复合性的教学空间组合方式更符合未来教育的需求,此为其二。另外,面对知识与学科的爆炸性增长与更新,未来教育空间的一大特征便是灵活性,不论教学空间、公共空间还是交通空间,都应当尽可能适应多情景化的学习需要,这也正与高密度环境导致有限空间下,尽可能高效利用教室空间与交通空间,从而适应多样化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