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扬,UPLAN楼上橱窗設計创始人,中国第一代橱窗与美陈設計師,是中国橱窗設計行业的推动者
中国橱窗装置艺术家 中国橱窗設計协会会长
中国场景空间設計协会副主任委员
德国Bathlemess集团中国区合伙人 施华洛世奇特邀橱窗艺术家
法国卡尔.拉格斐 橱窗設計
北京SKP百货御用橱窗与美陈設計
欧美客户:
德国HUGOBOSS、施华洛世奇 法国-卡尔.拉格斐、Longchamp
意大利-Tezenis, Calzedonia, Falconeri, Signrvino, 荷兰-C&A,英国-玛莎百货等国际品牌,
美国-RENA
国内客户:
北京skp商场,万达广场(昆明店)上海百联集团旗下、东方商厦(南东店)、东方商厦(徐汇 店)、百联世纪购物中心、
马克.华菲、贝纳川、V-men、Scfashion、秋水伊人、C3、MYALL
以下为Hi設計与施扬的对话
Hi設計=H 施扬=S
从绘画到做橱窗設計
“不管挣不挣钱,反正我就要做这件事”
H:您是怎么开始接触橱窗,您是学这个专业的吗?
S:我不是学橱窗专业的,我本身是绘画专业的,但是我从小就对动手特别感兴趣,喜欢做手工的东西,而且做得很快,在这方面是比较强的,也比较感兴趣。我刚来北京的时候那阵子的工作非常单纯就是绘画。我是2003年、2004年的时候在北京从事绘画工作,当时身边有好多画画的朋友,画了一段时间,就感觉自己其实不是特别适合做纯艺术创作,那时候也比较迷茫。
我开始想慢慢转型,有一个偶然机会我进入到一家服装公司,那家服装公司当时有一个职位叫display,其实就是陈列設計。那是2005年,那家在上海的服装公司,还是一个設計師品牌,我那个时候其实什么都不太懂,就是对橱窗比较感兴趣,对所谓市场Marketing的东西也有点兴趣。
后来在2006年的时候我就回北京了,2007年的时候,身边一个朋友问我能不能去带一些学生实习,实操课,恰好我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我还结合了绘画上的一些色彩的理论,把那些整理了一份所谓的理论体系,从创意到色彩……。学生的反馈还可以,所以就这样一直讲了下去。
H:从一个艺术创作者到专业老師,这个转变是怎么适应过来的?
S:因为我在服装品牌公司做陈列,当时也有培训,要给员工、店铺做培训。我以前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属于那种不太善于言谈,也不太善于说话,接触公司培训工作,也让我克服了好多的困难,解决紧张之类的问题。我开始学会了去给别人讲解东西。
其实,有一些学生还比较喜欢我讲的课,我讲的课就是属于逻辑特别清晰,课程结束以后,大家必须会一二三。后来,我结合了加拿大一个专业学院的橱窗設計课程,结合当时的实际,整理了很多复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橱窗設計课程。
H:其实您也是在这过程中也是需要摸索和学习。
S:可以这么说,因为国内当时就是空白的,没有人这么搞,当时所有人认为橱窗設計是什么?就是给模特穿穿衣服而已。所以当时那个學校能够从設計角度去尝试教学还是不错的一个想法。教学其实是挺有意思的事,那几年我看到我们学生创作了大量的创意,一个班三十个人,那可能就有三十个创意,那我要在三十个创意当中迅速的去说你这个对、不对、哪个地方有问题,然后就选出了几个我认为效果能好的、材料供应上能实现的,然后再去采购,大家熬夜把这个东西再做出来。
H:您之前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橱窗設計的?
S:看专业书籍和网站都有,其实就是吸引力法则,你喜欢这件事看的越多,然后你记的越多,那个时候就不夸张的讲,LV每一季是什么,今年换了几季,每季都是什么主题,都做的什么东西 ,真的是随口就能说出来。那个年代,资讯还比较匮乏,不像今天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你想找的资料。
H:后来为什么放弃授课这个事情?
S:为什么后来不当老師,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觉得我的储备不够了。因为当老師有时候有一点就是你懂得学习,但其实学习的速度是赶不上发展、变化的。你不停的去学习,然后再交给学生转化,其实这个是可以的,大概学生也觉得你懂的很多,但是实际上对我们来说这个有点不太舒服,因为觉得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讲课了,然后更多的去学这个东西,你说你专业吧,可能你还挺专业,但是你说有多专业确实又不尽然,因为你毕竟做的项目案例接触的实质的东西,那时候比如说LV、Gucci的橱窗对我们来说还是很神秘的,我们只能看到呈现出来的表面的东西,但真正背后是怎么做的、它的材料是什么、工艺结构怎么安装都很陌生。
H:就像一个建築系的老師没有做过建築,却在给学生讲建築学一样。
S:对,就是你做过,你也做的很少,不是那么自信,所以对像我们这种性格的人可能说不是特别舒服。自己觉得有点空了,不是特别踏实。从纽约回来以后就发心,要做橱窗設計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