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过剩了吗?
  欧洲人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设计师的杰作。大到一个办公室、一只六门柜、一把椅子,小到一个水龙头、一只开酒器,甚至一把不起眼的刀叉,欧洲的设计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尽心雕琢。

  在一百多年的欧洲设计史上,从英国新工艺美术运动发起人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在比利时掀起设计新艺术狂潮的维克多·霍尔塔(Victor Horta),乃至北欧“设计之父”安恩·雅各布森(Arne Jacobsen)、浪漫主义的“建筑诗人”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包豪斯代表人物沃尔特·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到如今当红又多产的设计“鬼才”法国人菲利普·斯达克(Philip Stark)、荷兰人马瑟·旺达斯(Marcel Wanders),这些抱着不同设计理念和理想的欧洲大师,为世人提供了数量众多、风格鲜明的设计产品。其中一部分的经典设计,不仅被诸多设计博物馆永久收藏,甚至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畅销全球。

  在很多人看来,生活在现代设计中心的欧洲,过着被设计“全面包围”、武装到牙齿的生活,应该是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从每天早上睁眼到睡觉闭眼的前一刻,满眼都是设计的痕迹。这种精致的生活让人感到厌倦。”在欧洲学习生活多年的日本设计师、Nedo工作室创始人佐藤大,就是厌恶被欧洲设计师打造得过于精致的生活,才痴迷于极简主义。“有些设计毫无必要,这个世界已经很吵闹了,为什么居家生活不能简单一点?”不只佐藤大,当下“炙手可热”的菲利普·斯达克也认为,除了少数经典之外,现在的大多数设计产品显得平庸而多余,不仅没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反而增添了累赘和莫名的紧张感。法国蓬皮杜、英国V&A、美国MoMa的收藏门槛正在抬高,因为每年要入馆的藏品实在是太多了。

  另一方面,设计在刺激人们购买欲望方面的能力似乎也在悄然下降。以2008年为分界线,欧洲人对设计商品的购买兴趣大幅下降。“让设计打动消费者,越来越难了。”意大利设计品牌Magis的家族传人、运营总监阿尔伯特·帕拉兹(Alberto Perazza)写着一脸尴尬。

  在经济环境疲软、欧洲消费者对设计本身审美疲劳的双重夹击下,“设计过剩”的话题被摆上了欧洲设计界的议程。国内专业家居设计杂志《家居廊》主编孙信喜说:“毫无疑问,虽然争议犹存,"设计过剩"已经成为目前欧洲设计界最受关注、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

  在今年的米兰设计周上,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极简设计大范围逆袭,毫无征兆地占据了主流地位,甚至连主办方也被搞了个措手不及。丹麦家具品牌创始人、设计师洛夫黑(Rolf Hay)认为,极简主义回潮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目前欧洲“设计过剩”的现象。“或许我能把它理解为欧洲设计界的自我救赎。”

  而另一些设计师和品牌则加大了开辟新市场的力度。不久前落幕的上海设计周上,Alessi、Magis、Hay、John Makepeace等一大批在欧洲颇具知名度的设计品牌纷纷进行了自己的中国首秀。“在米兰,情况也是如此,人人都会说"你好",谈起中国市场,所有设计师和制造商的眼睛都发亮。被邀请的中国设计师和媒体越来越多,参展的参展,办货的办货,报道的报道。”孙信喜认为,设计界的天平正在倾斜、格局正在改变。

  也许,属于中国的设计时代已然“在路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国内设计师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径,避免重蹈欧洲“设计过剩”的覆辙?
AI文本分析中……
AI色彩命名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nan1274182014-4-23 16:42:37
过剩我不知道,但普通设计师来讲,确实过度设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