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西溪湿地印章博物馆设计积、记、迹
城市化了文明,城市化了人性,城市化了自然,城市化了身份。我们是否心甘情愿的让拥挤文化主宰城市,意识形态是否能摆脱表现主义从而发现
更多选择,建筑概念在被纵向城市抛弃后如何重新被拾回,城市生活是否应该给我们更多人性化的体验。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转变大都市主义病态的
追求象征主义与最大效率转而对将城市看作生存环境性的反思。
本次设计任务是将西泠印社从西湖的孤山重建于西溪湿地的新基地。西溪湿地作为次生湿地是城市化进程中刻意的留白。在此设计中“水”作为自
然元素参与评估设计,”屋顶”作为建筑元素是形式的母体。建筑策略是截取一个片段,抬高,使得这个区域处于自然和城市的中间状态。通过这
个手段,博物馆依然是城市建筑,但是却不是城市机理的一部分。建筑作为城市化网格中的一格,留下了湿地印迹。
积—态度
水,无休止的从被污染的地面蒸发到被污染的天空,落下来再被污染然后排放到下水道里。大都市化不但让建筑,文化,身份等的概念没有了意义,
连自然也没有了意义的循环着。 自然被城市化或者说资本化了。水这个一度作为东方文化符号之一的元素,无情的被沦落成了城市这个机器的消
耗品,成了拥挤文化的牺牲品。刻意的把卑微的水积存下来是为了唤醒人们原始的非城市化的态度。
记—心境
湿地是另一个城市化的牺牲品,湿地可以被看作水的一种静止状态,这个状态下水像一个个精致的展品被依照自然的秩序摆放着,湿地的消失是不
仅仅是一种景观的消失,更是一种心境的消失,伴随其消失的还有人们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图像,更是人与水接近的一种方式,一种体验,一
种哲学和文化的反思。 模拟湿地不是为了用另一种方式保存这种画面,而是保存人们的心境。
迹—反思
超现实的大都市的麻木与贪婪让我们只注意着那些无意识的人造物。他们代表人们对永恒的崇拜,但是剥去浮躁的被城市化了的心理,会发现生命
流动的过程更值得我们欣赏。
所以设计希望带回给城市一些柔和的东西。正是由于水不被严肃的体验,导致我们对它的忽视,通过延长它消逝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展示给人们
看,水如同一个有生命的存在一样留下了存在过的痕迹,一种美学痕迹。
建筑类型—屋顶的选取。选取中国文化符号作为类型是城市历史的延续,同时也是湿地自然的延续。目的是用一种方式把建筑元素与自然融合到一
起。“水”作为自然元素参与评估设计,”屋顶”作为建筑元素是形式的母体。建筑作为城市化网格中的一格,留下了湿地印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