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
1930年,创办人是
北洋政府时期的
交通系大员
朱启钤先生。朱启钤曾官至代理国务总理,后因为支持
袁世凯复辟而饱受非议,并因之退出政坛。之后,朱启钤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并最终投资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中国营造学社发轫于中国建筑学者在
美国庚款资助下于
1929年开始的关于《营造法式》的系列主题讲座。后来渐成气候,从松散的个人的学术讲座发展成有组织的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
梁思成和
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的
田野调查工作。从
1932年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5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贵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
武汉、
长沙、
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
宜宾的
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营造学社迁回
北京。但经历了战争的蹂躏,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资金日渐紧张,学社的创办者朱启钤先生也已经家资散尽,无力维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办公,在社会上的影响日微,渐渐不为人知而于
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学界的一大憾事。
2006年,位于四川省宜宾市
翠屏区李庄镇的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被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营造学社的书稿、照片、图纸等资料现在多保存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
[2],目前部分资料已经完成数字化保存和编目工作,并有内容描述和小图在网上提供检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