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仇英的《竹林七贤图》
▼
解决策略
首先,“拆”
队部一般都处在村中心,位置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指引性,为了让建築更具包容性和吸引力,我们拆除了四周的围墙,并将部分围墙改建成座椅,让建築充分与周边环境融合,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走进百姓生活。
其次,“去”
“去”,意味着功能空间的集中、合并、转化、优化;也意味着空间的气质从“行政”走向“服务”,从“严肃”走向“活泼”;且不再是单调的口号和制度上墙,而是深入百姓生活的信仰、温暖和关怀。
再之,“补”
我们还进一步探讨出“每天5角钱,阅读8小时”队部计划,即村里每家每户捐出家中的余书,自愿为孩子每天缴纳5角钱“托管费”,每个人每天都可共享8小时的阅读時光,以此形成一个共建、共管的乡村书社。通过此项設計,我们希望社会、家长和青少年能关注集体生活,关心寒暑假期间的“宅童”,关注學校教育的盲区,关注环保,节约用电。
进而,我们把剧场、影院的“大楼梯”搬进乡村,搬到生活中,这样村里的孩子们也能在住宅空间门口看电影,村民不出村就可以聆听乡村大讲堂的专家报告。我们还戏剧性地把滑梯嵌入到会场,让严肃性与趣味性相互碰撞。
正如清华大学建築学院罗德胤教授参观后写道:这是一个“开放、共享、欢乐”的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