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这个时代的共同语言
  11月,雪花未及神州大地,一场从地球最北端袭来的“设计风暴”却提前降临。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这北欧四国联合举办了一场为期10天的“北欧设计周”,试图通过演讲和多媒体展示传达冰雪之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件产品。”

  事实上,中国消费者对取法自然、实用简洁的北欧设计不陌生,甚至还能分辨出几个国家在设计风格之间的微妙差别,这一切都仰赖于北欧人不遗余力地在中国进行设计营销,当然,还有国人对设计本身的认识水准和品味的大幅提升。

  不只是北欧,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荷兰、日本等在设计领域有着悠久历史和雄厚实力的国家,近几年来都在以各种形式,开旗舰店、办大师讲座、做设计展,高调向中国推介本国的设计。用瑞典驻上海总领事维多利亚·李的话来说,“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拥有雪亮的眼睛和独到的判断力。我们并不担心好的作品无人欣赏,而是更在意如何通过努力,让本国设计在多国设计交流的熔炉中脱颖而出。”

  眼下,外交、商业、文化学术交流,都成了海外设计铺开中国市场所选择的渠道。与此同时,面对全球汹涌而来的设计浪潮,中国原创设计师的阵营也获得飞速成长。他们中的一些人“开眼看世界”之后,凭借自己的作品在国际设计圈崭露头角。欧洲人曾经视中国设计产品为“抄袭者”将其拒之门外,但在最近的法国巴黎家居装饰展(Masion & Objet)、米兰家具展(Salone Internazionale del Mobile)等世界“设计风向标”级别的展览上,中国原创设计的闪亮登场,每一次都是一道无可或缺、无法忽略的亮丽风景。

  虽说掌握设计话语权还为时尚早,然而中国的原创设计正面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姿态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或许,当历史将泡沫、浮华、喧嚣撇除干净后,回头望,事实便会越发清晰起来——无所不在的设计,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共同的语言.

  本土设计的全球布局

  今年的米兰家具展上,身兼米兰家具展策展人和参展设计师双重身份的朱小杰策划的“坐下来——品茶、品道、品设计”、音乐人朱哲琴发起的“世界看见——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以及青年设计师张雷召集杭州新生代同行共同打造的“杭州手造”,三场展览集体亮相,无疑为中国原创走出国门奏响了嘹亮的号角。

  实际上,这三位策展人均非国际展上的稀客。朱哲琴的“世界看见”民艺设计项目,是保护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公益项目,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参与,还有两岸三地的一线设计师捧场,每年都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广。而张雷的情况是,早在米兰拒绝中国人入场的年代,他就凭借着意大利的留学背景获得了参展邀请。这位扎根余杭的设计师,很聪明地选择从自己的栖居地寻找灵感。第一次参展,他以宣纸为原料,把余杭油伞分别做成了灯和坐具,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加上造型结构上的巧思,帮助他

  轻松地得到米兰家具展上的优秀作品奖项,同时晋升为国内一线的设计师。张雷成名,杭州一带蕴藏的设计实力浮出水面,逐渐为人所知。“我们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杭州设计与中国其他地区的设计不同的特点,恬淡不保守,细腻不小气。”张雷说,“杭州手造”是他们这些杭帮青年继续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产物。

  “我们是来交流,不是来搞对抗和示威的。”朱小杰肩负着推广整个中国当代设计的使命,一口气就带去了北、上、广设计师的80件“茶文化”相关大作。庞大的作品数量让欧洲人震惊不已,展览现场吸引的参观人数远超10万,也让朱小杰有扬眉吐气的感觉。然而,用朱小杰的话来说,让中国设计扬眉吐气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果,并不是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亮剑"的动作必须漂亮,但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虚心学习,毕竟,我们的设计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多。”去年,他集结了50多位活跃在国内原创设计界的设计师,并从他们历年作品中挑出最有特色的80把坐具,浩浩荡荡挺进米兰。在设计界摸爬滚打多年的朱小杰很清楚,这种集群式的展示能迅速地为本国原创打开局面,日本就是“过来人”。上世纪80年代,当日本国内设计发展如日中天时,日本设计师也在谋求“走出去”的国际格局。黑川雅之带着20把日本原创的椅子登陆米兰引起轰动,从此,小国的设计进入了国际视野。朱小杰则希望自己能将轰动效应继续维持下去,不知道明年,这个精明的温州人还会策划怎样惊人的展览。

  “2012年开始,我就没去米兰和巴黎看展了。”有设计师为了让作品搭上去国际的顺风车而削尖脑袋,与之相反,陈大瑞没什么兴致去国外“凑热闹”。为了每年两季能够推出完整的系列新品,陈大瑞常在工作室忙得不亦乐乎。不过,身未动并不妨碍他“走出去”的脚步,就目前来看,他还可能是这条道上走得最顺畅的。打从中央美院一毕业,陈大瑞就进入国内一家家具企业。“学校的专业学得再扎实,真正要出产品,仍然很懵懂。”花了十年时间,陈大瑞摸清了从图纸到流水线乃至到商场的一切秘密。这让他和一些只追求外形夺目、结构机巧,却无法实现作品量产的同行不同,他的作品每次都能顺畅行销欧美。“陈大瑞的作品风格和手段非常成熟,把很多欧洲设计师都比下去了。如果在数量和品质上都能坚持下去,他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安东尼·奇特里奥(意大利设计大师)。”法国定制家具设计师弗朗西斯科·齐帕苏(Francois Champsaur)说。

  和陈大瑞这样土生土长的设计师不同,杨明洁自从步入国内原创设计圈,就顶着各种光环。曾经留学德国的他,师从“设计教父”迪特·齐默(Dieter Zimmer)。不过,杨明洁也并非浪得虚名之人。深谙西方设计游戏规则,又有专业素养作为工作基础的他,成为独立设计师的头几年里,就悉数将红点、IF、G-Mark等重量级设计奖项揽入怀中。颇有商业头脑的他有选择性地与世界知名品牌合作。最近,他为马来西亚锡器制造商设计的“知竹常乐”系列茶具,在中马的外交活动中受到彭丽媛的褒奖。

  不论是十年磨一剑,还是一入行就年少得志,都是国内原创设计师进军海外的缩影。当然,国产家具设计品牌也没有缺席这场“走出去”的盛宴,脱离代工的角色,打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很多民营家具企业家的心声。其中,锐驰就率先把品牌专卖店开到了拉斯维加斯、西雅图、多伦多、悉尼,以及强手如林的设计重镇伦敦、科隆。“西方的设计品牌竞争激烈程度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无论历史多久的品牌,只要消费者不买账,照样会被市场所淘汰。”按照锐驰品牌总监王艳宁的说法,“中国原创品牌历史远不及那些西方老牌,只能凭过硬的设计和工艺说话。”

  中国市场中的设计鏖战

  对照“走出去”的热闹,在中国市场上,外来设计的活跃程度让人不可小觑。北欧设计周进展正酣,另外两个国家带来的重量级展览也已经悄悄展开。“设计强国”瑞士希望将新锐设计师介绍给国人,而荷兰的“平面幸福——百年平面设计展”,则是对本国的设计美学与社会意义的一次梳理。

  就在一次次视觉冲击下、文化与美学的碰撞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潜移默化地认可了设计应该具备的价值。“愿意为设计买单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选择在这时候进入这个市场,不早也不晚。”意大利“塑料家具之王”Kartell的运营总监克劳迪亚·卢奇(Claudio Luti)坦言,Kartell之所以能以高密度聚酯材料在意大利高端家具行业占领一席之地,凭借的是快速的新材料研发,以及与众多明星级设计师合作不断推陈出新。这位曾经担任范思哲品牌总监的意大利人,在行业内素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著称。此前,中国消费者出于传统和耐用的考虑,更喜欢实木家具,塑料只能用来做玩具。而国内廉价的仿造成本,也让Kartell这样的品牌感到头疼.因此,Kartell谨慎地选择设计共和、达芬奇家具作为销售代理,试水中国市场。随着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渐渐将家具视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克劳迪亚迅速捕捉到了商机,Kartell在中国市场上的步调也从小心翼翼转变为大刀阔斧。最近,他们在上海新晋高端商场环贸中心开出了华东地区第一家旗舰店。

  事实上,除了Kartell之外,更多西方设计界的后起之秀正在蠢蠢欲动,筹谋着在中国布局.和Kartell与设计师合作模式相仿的意大利家族品牌Magis、Alessi传人也来到中国见客户、做媒体推介,试图找到适合自己品牌的销售渠道。德国卫浴品牌雅生品牌总监菲利普·格罗伊(Philippe Grohe)说:“我们必须开始重新了解中国的市场情况,短短几年完全不一样了。山寨仿冒的时代很快就要终结了,设计品牌的春天呼之欲出。”

  以中国国际家具展为代表的国内展览上,外来面孔越来越多。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华裔设计师卢志荣,尽管有一张中国面孔,却是名副其实的淘金者。 名声在外的他和太太定居希腊,18年来以意大利经典家具品牌Giorgetti首席设计师的身份为西方人所熟知。他的作品在西方的工艺和线条之中,隐约透着一丝东方禅意,这种内敛性在西方高端市场相当受欢迎。卢志荣“荣归故里”,第一次以自己的英文名字Chi Wing Lo参加中国国际家具展,还是去年的事情。他也看好未来中国的设计市场。“我不担心销售情况,中国消费者自己会去甄别什么是好设计好工艺。”而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重要性的Giorgetti在失去了一员东方猛将之后,立即又觅得一位中国设计师。“明合文吉”的设计师徐明和他的法国太太文吉被他们一眼相中。今年上半年,这对夫妻组合就为这个高傲的意大利老牌意大利一口气设计了酒柜、音响柜、桌椅、茶几、床具等一系列家具.

  “设计品牌大量进军中国,必然会和本土设计师有更多合作,这样也促进了中国设计的发展,走出去的机会也就越多,两者相辅相成。西方的设计无法全盘占领亚洲市场,无需杞人忧天。”日本设计师喜多俊之在数年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就已预言,中国设计将迅速崛起,上海会成为未来的设计之都。现在看来,他几乎可以为自己的预言感到骄傲了。

  虽然,与西方相比,国内原创设计的土壤还不够肥沃,但也有不少西方设计师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手艺,在中国挖到“第一桶金”。定居在上海的法国设计师托马斯·戴仑(Thomas Dariel)就是其中的典型。长袖善舞的他,一会在周庄小桥流水边摆弄出一家法国味道的民宿酒店,一会在老上海为米其林名厨操刀餐厅,接着又在一线城市的CBD写字楼里打造“游乐园”主题的办公室。而托马斯所获得的室内设计奖项,全都倚赖于他在中国做的商业设计项目。年少时曾经梦想环游世界的他,已经不愿意离开这里了。“还有太多的东西等待我发掘,这让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个国度?”
AI文本分析中……
AI色彩命名中……

序赞Ai时刻等待着你的命令!~

与Ai对话形式持续执行相关Ai智能体任务。

zhaoyufei2014-4-3 15:40:17
感谢分享。。。
尘世微笑2014-4-3 15:48:56
受教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序赞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